摘 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根植于太湖流域的吴文化在历史上孕育出了一大批笔下生花的文人墨客,也培养了不少超群绝伦的能工巧匠.而紫砂壶就是其中少有的、兼具两者精神的实物代表之一.本文从不同时期紫砂壶的创作理念、造型着手,以具体例子为参考,通过分析其差异,由浅入深研究吴文化本身的变迁、内涵以及外延.
关键词 紫砂壶;新桥壶;吴文化
北宋时期,欧阳修和友人喜用它一边饮茶,一边斟酌词句;元代末期,孙高士在其上以草书刻了“且吃茶 清隱”这几个字,明人得之如获至珍;清代初期,汪文柏赠诗于制作它的匠人名家,赞其价值远胜人间珠玉.紫砂壶无砂土气,盛夏贮茶而不腐,用之愈久,则愈生光明等其确切的起源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自北宋起人们开始逐渐懂得欣赏紫砂壶的魅力,紫砂壶也开始真正跳脱出了普通茶具的行列.时至今日,名家大师的作品已经是有市无价的艺术珍品了.
这和紫砂壶所代表的吴文化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因为吴文化的影响力,才使得紫砂壶在百花齐放的中国艺术园林中显得独一无二.
1 吴文化在紫砂壶创作上的体现
起先,南渡的晋室带来了一大批士族,改变了吴越之地尚武从军的民俗,然后才有了江南文教盛行、尊儒崇佛的浩荡风气.这时,品茶作为文人间一种高雅的礼节文化,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热衷和喜爱.接下来,饼状茶的没落,散装茶的崛起直接推动了紫砂壶的繁荣.文人们争相使用紫砂壶,为它写诗撰文,参和创作紫砂壶,吴文化的精致典雅在紫砂壶个体中显露出来.
“曼生十八式”就是脱胎于古代吴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陈曼生将书画、诗词写刻在壶身各个部位,再根据或圆或扁、或高或矮的空间肆意发挥,使得古色古香的紫砂壶和文采斐然的词句相得益彰.在创新造型的同时,从整体上赋予了紫砂壶一派风流气魄,也更加符合大众的美学品味.
2 吴文化和紫砂壶创作的共同核心
吴文化的物象在于弱柳和风悬栅,在于梅花骤雨春寒,在于小桥流水人家.无人不夸江南好,而吴文化的内涵则在于年少安土重迁,在于年老落叶归根,在于一生知足常乐.紫砂创作亦然,从古至今,紫砂作品“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其实无一不包含着紫砂艺人对江南一花一树、一草一木的深刻感悟和无尽眷恋.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曾经于上世纪创作了一款紫砂壶,取名“上新桥壶”,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不少关注.在内行眼中,它更是吴地文化风貌的象征.
在“上新桥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创作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它声名在外,即使由熟练无比的紫砂艺人来制作,也难免落入俗套.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糅入自己的风格,不能被框死在“上新桥壶”的藩篱里,而应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新桥壶”.
去旧存新的“新桥壶”(见图1),壶身圆润扁平,给人以安定祥和之感.壶钮没有采取传统的长桥式样,而是独辟蹊径刻塑成了轻盈灵巧、形态优美的拱桥,凸显了婉约柔丽的江南景象.相对地,在环形把手上也将平背抹去,不仅省力,还显得自然不突兀,足见匠心.在俯瞰角度下,依旧保留了水和桥的南方风貌.碧波荡漾,圆桥宛若飞虹,稳稳立于水波之上.佳期如梦,喝茶时在一片湖光山色里,一饮一酌间便皆是潇洒缠绵.常言道,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如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对面坐饮茶.除了实用价值以外,“新桥壶”在审美效果方面更上一层楼,也承载了深沉渺远的吴文化.紫砂匠人的情怀随着桥和壶的结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3 吴文化在紫砂壶创作上的发展前景
吴文化是中国地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丰富的文化特质,历经数千年沧桑却风采依旧.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看,吴文化无疑是紫砂壶艺的根基,也是紫砂壶艺不断前进的最大动力.在提供了树木、莲藕、南瓜等具体形象之余,吴文化中的其余景观在拓宽紫砂创作视野时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紫砂壶创作过程中吸收传统吴文化的精华,对于吴文化或紫砂壶艺本身来说各自都是一次互相促进的机遇.
结论:关于对写作吴文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吴文化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以审议的方式促进吴文化园本课程的序列化架构
摘要: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和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并制定。
基于吴文化特质的大学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中,大学人群体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
紫砂陶艺杰出人物吴海龙
出生于宜兴紫陶世家——中国吴氏陶艺金鼎商标传承人的吴海龙先生,自幼在宜兴紫陶文化工艺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从小就对紫砂工艺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历史文化名村街巷空间风貌特色营造策略
[摘要]通过对天水市新阳镇胡家大庄村的调查,分析了街巷风貌和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关系,以街巷的节点、地面、立面、天面四个空间视角为基点,提出适用。